网站首页 本院概括 院长简介 通知公告 养生常识 人住须知 服务中心 颐和展示 志愿者 联系我们 留言板
 
  养生常识
· 【颐和养老】“老人味”是什么?
· 【颐和健康】老年人夏季如何正确
· 【颐和养老】今日立夏|芳菲歇去
· 【颐和养生】夏天也要“热”养生
  服务中心
· 安宁疗护——让生命的终点不再冰
· 零距离:“楼上养老、楼下就医”
· 入住颐和养老院,六大优势让你其
· 「颐和动态」服务广大老人、家属
  当前位置:首页 → 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实施和社区照顾服务不断完善,儿童已成为社区主要服务对象之一。社区社会工作者迫切需要学习好儿童服务专业知识,助力儿童茁壮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幸福社会贡献一份社工力量。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一 接触服务对象

联合国将儿童界定为所有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一)儿童活动特点

1.地点:幼儿园、小学、公园、家中、社区。

2.时间:上学、放学、周末、假期。

3.法则:掌握儿童作息习惯(围绕校历具体时间安排)。

(二)与儿童建立关系

1.基本原则:和蔼、友善、耐性、热诚、同理心、中立等社工价值观。尊重儿童想法,注意保护儿童安全,维护儿童个人隐私(这点对于不同服务对象需要一视同仁)。

2. 服务态度:积极正面、耐心引导、增加曝光率、赢得信任。

3.方式技巧:细心观察、循循善诱,也可以通过儿童家长或学校社工老师方面了解,关注儿童动态。

(1)积极聆听

①一种沟通技巧,目的是为了清楚向对方反映自己对于他的遭遇产生同感,面谈期间,更可藉此鼓励对方表达得更清晰。

②积极聆听 = 耳(听) + 眼(观察)。耳听:说话语气、说话声调、说话内容、回应态度(不能不听儿童看法,否则了解不了儿童需求和问题);观察:表情、姿势、眼神。

(2)提问方法

①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问题,对回答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反应,而不是仅仅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词来回答。这些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情绪等,并引出新的话题。

②方法例子:和儿童要以朋友方式相处,事半功倍能了解对方很多信息。比如,入户探访时看到客厅里玩具,可以问这些是谁买的呀?平时谁陪你玩啊?都玩些什么啊?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了解儿童家庭结构、支持网络、互动频率等信息。

③温馨提示:社工提问时,注意不要照着建档表和提纲念,要记到脑子中并融入到交谈话题里;我们也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宽泛,还要注意身体语言和谈话要轻松随和,别给对方大压力。

建立好关系是第一步,回去以后可再记录撰写,有些敏感话题第一次不要问。建档也是需求调查,可以结合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类型服务。(儿童较多在外面玩,中心接触儿童有限;因此,社工不是“写工”,多走出办公室接触儿童和发现需求。)

(3)兴趣入手:保持真诚、关心态度,可与其一起活动和聊天,谈论感兴趣话题。通过兴趣爱好话题作为切入点是一个好办法,可以有效拉近彼此距离。比如:共同做喜欢玩的游戏或者观看动画,就能够与其产生心灵共鸣。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二 儿童特点

(一)儿童生理特点

1.快速性: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身体,包括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都处于迅猛地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只在儿童期经历这样快速且全面发展。

2. 阶段性: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也被称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它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有的典型特点。儿童从出生到18周岁,其成长阶段通常包括婴儿阶段(0~1岁)、幼儿阶段(2~3岁)、学前阶段(4~5岁)、学龄阶段(6~12岁)和青少年阶段(13~18岁)。不同阶段的儿童不仅具有较为相似的生理发展特点,也有需要完成的共同社会心理发展任务。

3. 顺序性:在儿童身体快速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遵循从上到下、由近到远、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性。如婴幼儿先会抬头,后会抬胸,再会坐、立、行,这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婴幼儿的身体运动遵循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顺序:在骨骼和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遵循先大骨骼与大肌肉,再小骨骼与小肌肉的顺序。

4. 不均衡性:在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儿童会经历两个相对来说更加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一是从出生到1周岁,这之后生长速度会减慢;二是青春期,这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又会加快,到18周岁时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从系统来说,儿童的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免疫系统到12岁左右趋于成人水平。

5. 个体差异性: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儿童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基础上,在身心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于整体特征的个性化特点,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成长轨迹。

6. 分化与互补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特点。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和成熟,多数情况下都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这种协调性能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有生理缺陷的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相反,能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二)儿童心理特点

1.婴幼儿:在这一阶段,婴幼儿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发达。在婴幼儿后期开始出现有意识记忆萌芽,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1岁左右时孩子可能出现害羞、骄傲和负罪感等情绪,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2岁左右孩子的口语词句迅速增加,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并学会了大量名词,喜欢听故事、儿歌和成人说话,能说出符合语法规则复合句。

2.学龄前:学龄前期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其思维发展,而思维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发展。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展,主要体现在从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主要有以下特点:能正确掌握本土语言,词句发展迅速,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日益增强,开始形成内部语言,开始掌握书面语言。儿童生理机能不断发展,尤其是大脑发育逐渐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认知发展。

3.学龄期:学龄期儿童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发展上。内部语言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已能不出声地思考问题。在学龄期,儿童注意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范围逐渐扩大,注意分配能力逐渐提高,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增强。

4.青少年:青少年的思维与学龄儿童思维不同,主要有两方面特点:一是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二是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青少年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发展特征。

情绪发展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使他们经常出现反抗情绪,需要加强自我情绪调节。随着生理迅速发展,青少年的性心理有了相应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性意识的发展。(温馨提示:服务不同快慢性格类型青少年,中间取平衡。)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三)儿童社会性特点

1.婴幼儿: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有三个阶段,出生至6个月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到2岁是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2~3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发生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戏伙伴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退缩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出现阶段。在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依恋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依恋产生于婴儿与其照顾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往往有更多的探索行为,而这能够促进他更早地形成自我认识。

2.学龄前:学龄前期儿童已经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

  学龄前期儿童已经能从人的外表来认识性别,开始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儿童建立性别角色判断标准,取得对同性父母认同,并形成对性别角色的偏爱。学龄前期儿童开始道德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展。学龄前期儿童社会交往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他们社会交往对象主要包括父母、同伴和老师等。

3.学龄期:学龄期儿童通过学校学习,对社会环境适应性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道德和社会交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学龄期儿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能够以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学龄期儿童的社会交往对象仍是父母、同伴和老师,但儿童与他们之间关系却有了新发展。

4.青少年: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任务决定,青少年社会化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正常家庭应尊重青少年独立性,与青少年加强沟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正确教育方式十分重要。宏观环境对青少年影响逐渐扩大。部分青少年在准备不足情况下过早接触社会,少数青少年受到社会负面信息不良影响。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三 儿童需要及需要评估

儿童发展包含身体从弱小到强大、智力从低到高、心理人格从无到有以及行为从稚嫩到趋于成熟过程,这个发展过程需要获得不同方面照顾、引导、支持和保障才能完成。(一)儿童需要

1.生存需要:它包括生命存在需要和社会存在需要两方面。一是生命存在需要,即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包括养育照料和可获得最高水平医疗照料。二是社会存在需要,即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和户籍等。

2.发展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也被称为儿童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三方面内容。一是获得良好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二是拥有受教育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三是获得足够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为儿童形成良好休闲态度、方式和行为提供教导和培养。

3.受保护需要:儿童受保护需要也被称为儿童免遭伤害需要,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不受任何人为伤害。这些人为伤害主要包括对儿童虐待、忽视和剥削。

一是儿童虐待。包括针对儿童身体虐待,如体罚和责打;情感虐待,如用讽刺、挖苦和侮辱性语言对儿童进行管教,不公平地对待儿童以及歧视儿童;性虐待,如成人对儿童实施性行为,成人让儿童一起观看性活动、性音像或者性图片以及成人为了自身性快感而与儿童发生的一切接触和抚摸行为。

二是儿童忽视。包括对儿童身体健康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忽视,对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需要忽视,及对儿童社会化发展需要的同伴交流和接触社会机会忽视。三是儿童剥削。主要包括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和让儿童从事商业性活动剥削两大类型。

4.社会化需要:儿童社会化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过程,是人社会化过程第一步。它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儿童社会化具体内容包括四方面。

一是培养儿童基本生活技能,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语言表达等人类发展最初行为方式。

二是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两者关系。

三是使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逐渐懂得约束自身行为,调整好个体之间以及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关系。

四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培养社会角色,使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扮演适当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及社会角色等。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二)社区四类需要

1.规范性需要:已存在权威性标准,例如合乎资格接受服务。

2. 感受性需要:未接受服务前,服务对象主观说出自己需求。

3. 表达性需要:在使用服务后,想要更进一步表达出来需求。

4. 相对性需要:需求为比较出来(如农村与城市生活状况比较)。

(三)如何评估儿童需要

1.调查研究:社区人口结构、社区特色文化、社区居住环境、相关法规制度、居民教育水平、居民经济状况等。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制定详细周密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来回答以收集资料方法,问卷是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是一种定量研究。

3.社区走访:指社区工作员去实地调查,拜访相关人士,了解访问对象实际情况,为后续进一步工作做准备。

4.入户访谈:是在被调查者家中访问。由于调研人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以及在家访问环境特有促进作用,一般有较高数据质量,但成本较高。

「颐和课堂」社工如何进行社区儿童服务

四 儿童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它分为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性、健康)、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如发挥潜能)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二)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1. 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契机。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

2. 儿童期(2~4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任务,即养成良好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习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3. 学龄初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品质。

4. 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儿童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过分看重自己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那么生活是可悲的。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情感位置。

 
上一条: 「颐和社工说」社工最好的个案是自己
下一条: 「颐和社工说」社工最好的个案是自己
友情链接:
郑州市颐和社区服务中心
河南养老人才网
Copy Right 2009 By 郑州养老院|郑州老年公寓|郑州惠济区颐和老年公寓 All Right Reserved
电话:037155673588 0371-55608677. 手机:13373906352/13137109076 联系人:王院长
地址:郑州市惠济区颐和老年公寓乘车路线70路、 97路(沙口路与兴南街向南200米路西) 邮箱:454239781@qq.com 技术支持:郑州做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9017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