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社工常常把游戏作为一种促进服务对象改变、促进服务对象人际沟通,使其学会分享、增强自信、团队协作的手段。那社工在设计和实施互动游戏时,如何结合失能老人的身心特点?
一、了解身心特点,合理预判可能的游戏体验
01首先,从生理情况看,失能老人的行动能力、感知觉能力普遍较差,在参与互动游戏中,有四个较明显的表现:一是站立时间短或无法站立,二是四肢灵活度普遍较低,三是普遍有视力或听力障碍,四是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
02其次,从心理状况看,失能老人时常会处于低落状态,对自我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环境困难估计过高。
03同时,失能老人由于生活无法自理,依赖于他人照料,易产生很强的无价值感,在游戏过程中对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对自己的评价等较敏感,大多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或鼓励。
二、避开三个“坑”,尽力创造良好的游戏体验
第一个“坑”:不安全的“坑”
环境的不安全:椅子没有靠背、地面湿滑不平、空气不流通等。鉴于游戏参与者是失能老人,特别要考虑活动空间内老人之间的间距。
游戏设计不安全:不懂得兼顾失能老人运动能力、肢体协调能力退化的生理条件,设计一些需要失能老人进行大量体位变换的游戏。社工应设计一些能让他们坐着玩的游戏。

第二个“坑”:不简单的“坑”
这里说的不简单,是指游戏规则不简单。如何评估游戏是否适合失能老人呢?可以先通过讲解示范,试玩一下,再讲解,再试玩。如此两轮下来,如果80%的失能老人不能参与进来,就证明游戏设计得复杂了,需要调整——或是修改规则,或是减少环节。在为失能老人设计和实施互动游戏中,迎合其身心特点,达到积极互动目的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坑”:不用“道具”的“坑”
实物道具是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音箱、话筒、小鼓、仿真花、气球……无论是共同拍打,互相传递,还是单独使用,都能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让失能老人感受到整体感和团体性。
非实物道具主要是指声音、光线、气味这些摸不着的东西。非实物道具该如何使用呢?在考虑光线和气味时,可以提前考虑参与人数的多少,并检查现场的清洁卫生。
游戏环节中,应多设计能发出声音的环节:如拍打身体、跺脚、鼓掌、喊口号、唱歌、敲击实物、播放音频或歌曲。丰富多变的声音能反复刺激失能老人的感知觉,为其带来愉悦的感官体验,增进彼此的互动和联系,促成其身心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