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个古老话题。从夏商起,对于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社会有供养传统,到西周时渐成制度,经历朝历代成为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新时代,养老依然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衰老是每一个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成为老人被照顾也是终会面临的一个人生阶段。因此,养老同教育、医疗等社会民众关心的所有话题一样,热度不衰。目前,我国构建的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选择居家、社区、机构哪一种养老方式,成为将老之人反复衡量的问题之一。
养老压力的沉重感一定程度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家庭的养老功能强大,家庭、单位可以合力为单位人提供养老服务资源。在农村,除了政府和村集体,农村家庭养老更多依赖亲戚、邻里。市场经济介入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很多单位职工退休后不再与原单位有关联,交由社会管理。一度热烈的单位办社会现象一去不复返,社区、企业等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开始进入视野。但千年来的文化传统难以改变,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愿意居住在自己家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然而,政府、市场、个人生活的边界并不明显,选择以何种方式养老,是个人的生活选择。但能否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又彰显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场的活力程度。我国老龄化进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在时间上基本上是同步的,老龄化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时代背景之一。
服务老人,要解决思想和身体上的问题。老人不愿意家里有保姆,既有过惯了苦日子要节俭的思想因素,也有一代人观念中不适应劳务雇佣的方式,因此机构养老、以房养老、智慧养老等方式在老人当中“吃不开”的现象比较显著。比起思想,身体的服务需求更为严峻。
很多地方已开始创新一些新式养老,比如用老人照顾老人,同学、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等方式进行养老,或是将银发产业与中青年创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现实中,还有不少人赶起了时髦,以旅居养老的方式,候鸟式地自由选择居住地,都不失为追求幸福老年生活的种种选择。